目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
景观基因视角下宗教文化空间生产研究——以南岳大庙为例石琳华;杨立国;崔璨;王国坤;5-9+17
重庆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利用成效与建议杨乐;辜元;10-13
原真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新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吉首市乾州古城为例廖书晖;彭源;李佳嘉;肖想;14-17
大湾区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为例曾赛军;18-20
用“绣花功夫”更新传统风貌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以烟台昆嵛山中央小镇为例杨兰;21-24
东莞市建筑遗产保护现状及建议袁艺峰;郑世霖;25-28+67
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的真实性探讨——以上海1933老场坊为例贾兴舟;于冰清;张鹏;29-31+52
城乡规划·设计
基于城市生态更新的工业遗存开发模式研究王重远;32-35+81
枢纽门户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基于大阪站区的经验分析及启示栾峰;罗圣钊;王怀;王雯贇;36-43
码头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演变关系探讨——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常明月;杨兰;邱瑛;王骏;44-47
公共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徐洪涛;48-52
武汉“三乡工程”实施过程中乡村问题及对策研究欧振敏;乐美玉;53-55
基于社区功能减负及产业布局重构的步行街改造研究——以湛江市中山路步行街为例任婧媛;张艳;陈瑶;56-59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机理——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赵梦龙;60-67
面向未来的创新科学园区城市设计——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皇岗口岸片区为例杨春侠;姚梓莹;梁瑜;詹鸣;刘梦萱;吕承哲;68-73+90
规划编制实践视角下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思考张小松;74-77
福州市“控规调整”实践与优化路径探索林兆楼;78-81
绿隔产业园区文态空间规划逻辑——以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奶东村艺术公园项目为例万强;刘学;吴白超;阮俊华;农丽媚;82-90
基于触媒理论的旬邑县纸坊村产业发展研究王蓉蓉;陈潇婻;党旭尧;91-93+114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古镇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侯君;陈斌卿;曲继萍;曾晓漫;杨坦;94-97+136
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活化利用研究——以抚州市金溪县传统村落为例竺頔;李育菁;98-101
传统聚落民居景观基因挖掘及形态量化研究——以衡阳市中田村为例袁佳利;陈驰;周秋月;李伯华;102-105
基于宗族文化的山地单姓村落保护方法初探——以重庆长寿区葛兰镇大坝村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彭文峥;梁挺;106-114
黔东南侗族民居热环境及优化策略研究张浩;115-118
建筑设计·理论
绿网城市理论的平原地区增量空间规划设计实验——以获嘉县花木特色小镇为例万敏;韩真;傅力;杨洸;119-125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校园风环境改造及优化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张能;王海鑫;俞然刚;126-129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策略研究陈从建;严莹;葛明明;王烨;130-132
社区自治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以武汉市西桥社区为例万舸;陈文琳;133-136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辨析与理念再思考李莎莎;137-139
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新工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以风景园林教学为例李罡;杨懿;洪敏;左丹;王薇;140-142
原真思想下的当代地域建筑创作探索张向宁;143-148
往复与停顿:卡洛·斯卡帕的空间路径任紫湫;149-153
设计结合自然——“绞圈房子”中的生态设计刘晓哲;莫弘之;154-157+168
建构视野下的特色建筑营造研究谢明轩;李莉萍;158-161
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传统符号“太极图”为例陈芃序;王天扬;162-164+177
建筑学本科教研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以SIT项目为例谢菲;卫静怡;景钰茹;陈大鹏;邓珺;165-168
近代经典外滩建筑风格鉴定与室内环境特征探究——以上海和平饭店南楼为例楚童;左琰;169-171
园林与景观设计
广州地区居住建筑遮阳对节能率的影响及其优化设计研究毛以沫;司一凡;赵立华;172-177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微气候效应模拟研究——以福州市西湖公园为例黄钰麟;黄楠;傅伟聪;陈晶茹;董嘉莹;178-186
明清时期江苏古典园林营造的差异性分析——以吴文化区与维扬文化区园林对比为例王俊帝;刘志强;沈景华;吴捷;任蕾;187-189+198
旅游活动对钱江源国家公园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徐政;陆杨琛;吴承照;190-193
基于GIS建构ROS的景观规划方法探析——以台湾小乌来为例李可润;夏锦;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