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传统村落的产业场所营造研究——以黟县卢村实验设计为例裴逸飞;冷嘉伟;5-11
传统村落景观感知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咸宁市刘家桥村为例陈慧雯;12-17+28
历史脉络视野下的大理白族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及演变何寅嵩;18-23
豫西传统民居地坑窑院天心空间艺术特征初探李真;田源;吕红医;24-28
北方山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水体环境的有机适应——以武安市后临河村为例杨文斌;王慕宇;29-32+49
南方乡土建筑中天井的媒介功能探析郭庆;33-37
鄂西南地域绿色民居风格探析曾金妹;38-40
从索绪尔符号学角度分析闽南传统建筑装饰——以东山县剪瓷雕为例孙培贤;卜俊;李振强;唐刚;41-44
非旅游核心区“村、庙、景”的依存关联浅析——以五台山射虎川村为例李士伟;王金平;李冠瑶;45-49
传统村落民宿建筑的地域性特色金乃玲;陈浩;50-53城乡规划·设计
数字化背景下城市意象认知模式探究与反思郑屹;杨俊宴;代鑫;王桥;谢仁杰;54-58+62
“互联网+”乡村产业振兴下田园综合体项目分析及发展对策——以青岛市莱西山后人家田园综合体为例贺沁璇;李想;毛颜康;高江;朱蕊蕊;59-62
线上线下融合的城乡规划教学模式创新——对斯坦福大学智慧城市教学模式的借鉴思考林小如;金妍彤;李海东;63-65+85
乡村社区规划的生态途径李享;顾力溧;66-71
探索以水营城的TOD开发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新城“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杨春侠;顾卓行;耿慧志;周华;72-78+172
资源到产业的嬗变: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合肥市为例顾大治;虞茜茜;王彬;79-85
大学校园意象空间结构与综合认知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赵宗铭;陈善新;华芙莉;石世信;宋正娜;86-91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公共性研究——以厦门大学周边滨水空间为例王量量;袁伟伟;罗超;92-95+102
片区统筹更新中教育设施配置的规划方法研究——《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片区教育资源配套专项研究》的规划实践刘卫斌;陈璐;陈子阳;96-102
基于企业联系的福建省域腹地划分研究朱查松;王璇;103-106
武汉市重点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探究——以汉口沿江二七商务核心区为例黄舒敏;田燕;107-109+113
新旧抗衡:北京城市混杂区块的更新策略与实验初探韩雪;110-113建筑节能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外廊对室内空间热环境影响分析——以夏热冬冷地区某建筑为例黄艳雁;项显淙;熊业明;114-119城市记忆与工业遗产
中山市石岐河沿岸工业遗存构成特征与价值评估分析王璐;刘逸飞;120-125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装配式非永久性模块化钢结构居住类建筑的集成设计方法研究王文静;李志武;于春义;张庆昱;叶浩文;李振宝;126-131+151学术研究
我国乡村振兴近年来研究热点、动态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王立;李平;程安琪;132-138建筑设计·理论
共享出行模式下路内停车空间变化初探李海宏;胡文嘉;王芳;139-143
基于类型学的拉萨历史建筑周围环境分析——以大、小昭寺周围环境为例朱美蓉;索朗白姆;144-147
气候变化影响下美国波士顿建筑韧性设计策略与启示王江波;张凌云;苟爱萍;148-151
重现老人价值的农村自建住宅养老化改造策略——以陕西秦镇为例石佳;王欢;史聪怡;田佳;许娟;152-156
全民健身中心建筑策划中用户画像体系的建构王翀;汪奋强;157-160+164
纪念建筑中的水平性——以南京江宁团子山骨灰堂设计为例徐海琳;朱雷;161-164
站城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客厅”——基于触媒理论的轨道交通综合体换乘节点空间特征研究米佳锐;165-169
浅析深圳北站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以汇隆商务中心为例王超;170-172
高校宿舍区社区化探索——以武汉升升学生公寓为例孟纪宇;173-175+182园林与景观设计
基于网络情感分析的城市景观照明对环境感知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外滩景观照明改造为例曾宪宪;林怡;176-182
基于行为注记法的社区公园游人行为活动及建设策略研究陈瑞;刘丰军;183-187
风景名胜区割裂效应:内涵、特征与成因探析沈豪;188-191工程管理·实践
PPP模式在镇江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蒋旻君;路子豪;张进银;姚山季;付光辉;192-194
乡村小学设计过程中对建筑成本的控制方法研究王健尧;195-198
征订通知71
稿件征集106
《当代功能性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系列著作约稿工作启动125